■居住證。■買賣合同。■捐獻的景觀設計文檔。
  近日,79歲的退休教師吳寶雨,把自己珍藏了數十年的18件檔案捐贈給了石家莊市檔案館。這些民國時期的居住證、土地證和各類契約,紙張已發黃變脆,卻是那個年代社會生活的鮮活記錄,也填補了石市檔案建築設計館館藏的空白。這些檔案將得到永久保存、搶救修複,並將用於研究、展覽,惠及市民。
  退休教師捐贈
  18件珍貴檔案
  吳寶住商不動產雨是石家莊三職專的退休教師,今年79歲。昨天下午,記者來到吳寶雨家。雖然他的聽力不太好,交流有些不便,他還是向記者講述了這些檔案背後的故事。
  吳寶雨是開發區留村人,1962年被分配到石市三職專工作,直至退休。“我父親是個有心人,這些檔案起初都是他保存的。”20多年前,吳寶雨在留村父母的住處發現了一個破舊的皮箱,裡面有十幾張泛黃的紙,都是父親保存的土地證、契約等。他覺得這些東西不能扔,就小心保存了起來。“皮箱里還有什麼東西,我現在已經記不清了,那個皮箱也早就沒有了。”吳寶雨說,當時,他可沒想到日後關鍵字行銷這些東西還能捐獻出去、派上用場。
  如今,這些老物件僅僅在吳寶雨手裡就已經保存了至少20租房子年。不久前,他在報紙上看到“石家莊有了民生檔案館”的消息,就給石市檔案館寫了封信,說自己家有些“老古董”,不知是否有收藏價值。石市檔案館的工作人員上門一看,非常興奮,這些檔案連他們都是第一次看到,而且內容非常豐富,很有收藏價值!於是,吳寶雨保存的18件檔案,在石市檔案館找到了新的歸宿。這些檔案是:民國時期的兩件居住證、一件土地證,民國時期的兩件典當契約、一件典當田房草契、一件典當副契、四件買賣契約、一件買賣田房草契、一件補契、一件分家的文字材料、一件建國後的土地證、三件建國後的紀念章。
  “把這些老物件捐給檔案館,能讓更多人知道石家莊的歷史,我覺得挺自豪!”吳寶雨說,家人也都支持他這麼做。
  1943年的居住證
  就有指紋信息
  昨天下午,記者在石市檔案館見到了吳寶雨捐贈的18件檔案。其中,吳寶雨父母的居住證,是民國32年(1943年)辦理的,至今已有70年曆史了。檔案館工作人員介紹,那時的居住證,作用相當於現在的身份證。
  記者註意到,這兩張居住證有現在的兩個身份證那麼大,是個折頁,都是繁體字。居住證正面有編號,寫著“居住證 河北省公署發給”。內頁內容包括姓名、性別、年齡、住址、職業、填發機關等。其中,住址是:正定縣第二區留村第四八保第六甲,填發機關是河北省正定縣公署,還蓋有印章。日期為中華民國32年7月1日(1943年)。
  有意思的是,那時的居住證已有了指紋信息,上面寫著左食指、右食指,還留有空白。不過,空白處的下麵還註有“無照片者得以指紋代之”的字樣。吳寶雨父親吳紳堂的居住證上貼有照片,母親吳郎氏的居住證上,照片已經遺失。居住證上還寫著:發給此證不取分文。
  吳寶雨回憶,當時,年滿12歲的可以去照相、辦理居住證。而1943年他剛剛9歲,父親的思想比較開通,也讓他辦理了居住證。後來,吳寶雨自己的居住證早就找不到了,父母的居住證卻保存至今。對此,石市檔案館收集開發處處長劉建英說,當時應該是那些有身份、有一定地位的人才可以辦理居住證,並不是人人都能辦。
  95年前的買賣契約
  字跡仍清楚
  吳寶雨捐贈的檔案中,年代最久遠的是一張民國7年(1918年)的買賣契約。這張買賣契約用毛筆寫在一張薄薄的宣紙上,紙的顏色發黃,摺疊處有的已斷開,但字跡仍十分清楚。這張契約大意是:成洛業因乏用今將自己村莊窠一段,樹木相連,街井一彥,北房四間,連大門筒,大門一盒,西房三間,窗戶四個,門二盒,豬圈一個,磚瓦在內賣於成洛且、成洛由,言明價錢叄百壹拾千文。後面還附有“知事會”、“留村田房交易監證人”及“中人”的名字。劉建英介紹,“知事會”等相當於對這一買賣契約的見證人。
  除了買賣契約,兩份土地證也很有價值,一張是建國前的臨時土地證,一張是建國後的正式土地證。“正定縣七區留村臨時土地證”,日期是民國37年(1948年),印章是“正定縣第七區留村農民會”。正式的那份“華北區土地房產所有證”,不光有土地數量,還寫著“房屋八間、地基貳段”,大紅章上寫的是“正定縣人民政府”,日期為1950年。吳寶雨記得,當時就是先發了臨時土地證,然後憑臨時土地證辦理正式土地證。
  吳寶雨的父親吳紳堂兄弟10人,檔案中的一份分家證明,就反映了當時弟兄10人分家的情況。“邀同親族人等,當眾按十數均分,即予所除的為予兩老生養故葬之用,弟兄十數按年輪流種之”,也顯示了當時的養老問題。
  這些檔案填補了
  石市檔案館的空白
  吳寶雨捐贈的這些檔案,對於石市檔案館來說,非常珍貴。劉建英介紹,這些檔案是石市民生檔案館收到的時間最為久遠的一批檔案,其所反映的內容也是石市檔案館所缺乏的,填補了檔案館的空白。這批檔案多反映了吳寶雨家當年買賣、典當、分家等事情,有一定的連續性和系統性,對研究當時農村經濟發展、社會生活、民風民俗等有重要的意義。
  對於市民捐贈的檔案,如果有破損,石市檔案館會進行搶救修複,並製作高仿真件,用於展覽、出書等。而檔案原件將被放於恆溫恆濕的庫房內永久保存,不再提供利用。“市民把檔案捐贈給檔案館,不僅安全,還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價值,讓更多人認識、瞭解石家莊的歷史和文化,惠及廣大市民,尤其是下一代。”劉建英說。
  像吳寶雨這樣主動捐贈檔案的市民,目前並不多。劉建英說,很多市民家裡有“老物件”,但沒有認識到它們的價值,隨手丟棄了,還有人不知道該往哪兒捐贈、如何捐贈。“其實,文字、照片、聲像、紀念章,甚至是多年前的日記、手稿、家信、族譜等,只要有一定的年代,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,體現石家莊地方特色的,我們都需要。”劉建英說,檔案的內涵是很豐富的,希望市民們踴躍捐贈檔案。對捐贈檔案價值特別珍貴的市民,石市檔案館可以給予物質獎勵並頒發收藏證書。
  如果市民想捐贈檔案或提供相關線索,可撥打0311—87851970、0311—87851881與石市檔案館聯繫。
  □文/本報記者 苗靜 圖/本報記者 李志華  (原標題:從老人捐獻的民國老物件里我們發現70年前的居住證有指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bjhwe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